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产学研朋友圈遍及长三角,高校科创成果落地生金,沪技术合同成交额增117%

2025年05月01日

  近期,在上海理工大学勤业楼一间会议室内,最早源于长海医院手术室医师痛点的“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项目,落下了最终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子”:项目负责人、光电学院王亚刚教授与来自浙江的桐轩集团董事长沈坤共同签署项目转化协议书——这个脱胎于学校医工交叉项目、将来量产后价格只有进口产品十分之一的医疗装备,距离登上“货架”更近了一步。

  今年2月,市科委透露,2024年全市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类技术合同成交数为6773件,较2022年增长21%;成交金额逾238亿元,与2022年相比增长了117%;在科研机构的总合同金额中,知识产权类技术合同金额占比达65%。

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技术集中展示区。

  另一组数据显示,上海高校2023年度技术转移转化合同金额超110亿元,较2018年度增长了72%。其中,2023年上海高校向长三角地区输出技术合同的成交金额达47.04亿元,比上一年增加55.35%;全年合同数达6543项,占沪上各校全部输出技术合同的73.03%,这一数量和比例均为近3年最高。

  “纸变钱”是好事,但有不少障碍需要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从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投身创业浪潮,到建设体系化的成果转化生态,绑在科技成果身上的“绳子”在改革中被一根根解开。


从书柜到货柜盘活存量专利


  项目的成功转化,离不开科技成果“转化门诊”的助力:上理工联合技术转移专业机构,组织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投融资、法律等领域的专家,为在转化中遇到具体问题的老师“把脉问诊”,破解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等瓶颈制约。王亚刚教授就在参加了学校第二期转化门诊后,明确了把成果推向市场的路径以及需要规避的技术、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风险。据统计,已经开出的两期转化门诊对接转化项目32项,经门诊专家团队对项目进行针对性辅导、服务后,已有10个项目进入深入对接环节,其中2个项目进入转化阶段。

专业技术转移机构负责人在上理工转化门诊上作宣讲。

  如果说转化门诊是“助力器”,上理工正在试点的科技成果“全部赋权”更是直击“纸变钱”堵点。根据教育部、科技部和上海市相关文件精神,去年7月,学校出台《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管理办法》规定:学校科研人员利用职务科技成果开展自主创业的,学校可以将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赋予完成人。在全部赋权模式下,由学校与完成人签订赋权协议,通过“赋权+转化+约定收益”,协商确定成果转化收益如何分配、转化费用如何分担等。正是受益于这项改革,学校机器智能研究院李清都教授创办的卓益得人形机器人公司,在“完全赋权”两个月后顺利融资1亿元。

  而如何让优质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找到“下家”,还有一个重要角色:技术转移专员。“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项目就是在学校技术转移专员应群老师的“撮合”下,最终落地浙江仙居医械小镇。“科技创新成果从0到1,是艰难的跨越,从1到10也要历经重重险阻。我们就是发挥技术经理人的专业作用,让科研人员和企业家从‘情投意合’到‘终成眷属’。”应群老师说道。

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技术集中展示区。

  就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同一年,“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联盟”在沪成立。目前,联盟成员已有50余家,包括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以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占成员总数近二分之一,已成为联盟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石力量。

  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联盟正持续推动高校在各地建立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不断加大科技供给。譬如,今年1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智能制造技术和功能新材料两大方向,学校发布57项智能制造类、20项新材料类科研成果以及100件专利成果。


上应大教授与江苏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

  在安徽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滁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围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滁州校区、上海工程大(滁州)高等研究院、工程大(滁州)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深化合作,助推校地科研合作和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又如上海理工大学深入仙居县,成立上理工医疗器械创新转化学院和仙居尚理医疗器械研究所,多次召开校地成果转化对接会,为仙居推介20余项优秀创新科技成果,协助孵化创业公司10余家,吸引投资3亿元。


产学研“朋友圈”拓展升级


  “最近,研究院二期工程已经完成了。其中一栋示范楼的能源不仅能够通过新能源自给自足,还能给整个研究院园区供能。”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柳剑雄向记者介绍。

  坐落于青浦区金泽镇大观园片区的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由同济大学牵头沪苏浙皖“华东八校”高校联合设立。这里不仅集中高校的科研优势,还汇聚相关绿色低碳企业的智慧,将各种低碳减排的新技术集成于此,形成一个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的科创平台与碳中和技术示范基地。

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研究院牵头同济大学11个学科编制的“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明确,以长三角原点为中心,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交界处总面积约35.86平方公里的区域,建一个碳中和导向下的世界级水乡客厅。它有着清晰的定位:到2035年,相比于基准情景的碳减排率达到80%左右,单位生产总值碳排放达到0.03吨/万元左右。

  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是“水乡客厅”的缩影。在这个小院子里,历史和现代交织更迭,传统的江南园林和先进低碳技术发生碰撞、交融。

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原址又叫“迎园”。 李蕾 摄影

  在二期,园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综合能源系统。各楼宇的控制系统、新能源系统、储能系统、充电系统、并网型微电网系统,最后通过一个可视化的数字孪生能碳智慧管理平台,运用AI算法调动用能终端的调节响应,实现了将传统电力系统“发-输-变-配-用”的单相过程,转变为“源-网-荷-储-充-控”的一体化循环过程,最终达到能源流动态平衡,主动节能和降碳的实验目的。

  “做这些研究一方面是为了做技术示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在未来的建设中发挥验证和指导技术的作用。”在柳剑雄眼中,研究院更像是一个孵化器,找到前沿低碳技术如何应用在具体生活场景的方法,探索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等在低碳领域合作的模式。

长三角可持续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示范示意图。

  低碳未来,并不是多个单一技术的机械叠加,只有做到系统规划,才能达到“1+1>2”的效果。而这样一种“绿色能源系统”不只应用于研究院的建筑中。记者看到,在“近零碳园区数字孪生平台”的大屏幕上,不仅有园区建成以来每年的碳排放量、园区碳汇总量等综合型数据,还展示了建筑、能源、交通、环境、农业等细分领域的碳排放情况。就拿林地碳储量来说,樟木的碳储量最高,广玉兰、水杉、银杏的碳储量依次降低。“有了这份针对不同树木品种的碳储量表格,就能在进行城市绿化设计时供园林绿化部门从增加碳汇的角度来合理配置植物的品种。”

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光伏屋顶走廊。

  跨域共治、低碳韧性、智慧共赢,是示范区低碳转型的新模式。“长三院主要是做一些低碳技术准备,后续在推广应用中,我们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因地制宜。”柳剑雄表示,未来,长三院也会探索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技术,将立体化交通作为统一系统考虑。

  依托高校的学科、人才、技术等优势,搭建集多种功能一体的地方与高校合作平台,由校地跨域共建研究院成为一种趋势。而研究院怎么“选题开题”,怎么“破题解题”,新质生产力成为“题干”。上海大学就与绍兴市政府形成共识,坚持“以产养研建院”原则,双方共同建设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于2020年初春宣告成立。研究院紧紧围绕当地重点产业方向,在新质生产力中频频点题,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研究院院长李爱军教授表示,一体化的目的不只是把外部资源拿给学校来发展,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是把学校的资源输出到地方上,并与地方深度融合,达到1+1>2的效果。

上大绍兴研究院研发碳纤维编织机。


共享共治“一方水土”


  长三角“一方水土”,苏浙沪三地均临海而兴,共同分享蓝色利益。

  聚焦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科研团队开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及太浦河流域生态环境长期连续监测、苏浙沪跨界环境风险识别与溯源、长三角生态环境协调保护和协作机制研究,系统诊断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及跨界环境风险特征。协调建成上海饮用水水源地金泽水库监测与预警业务化平台,实现流域层面水源水质水量监测实时预警,推动长三角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为跨流域水源协同保护提供范例和经验。

华东师大提出深水航道选址和减淤方案,服务长江黄金水道保畅。

  事实上,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获批联合国海洋科学十年“大河三角洲”大科学研究计划,带领全球20多个国家、40多个单位的100多位科学家,在25个三角洲开展合作研究,联合编写并发布“大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建立三角洲信息共享数据库,通过定期召开国际会议、人员培训等形式,助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能力建设,并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应对风暴潮、咸水入侵、水污染、生态保护等方面问题的经验、技术推广到“海上丝路”沿线国家。

  早在2015年,连云港就委托上海海洋大学编制了《江苏海州湾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申报书》,对40平方公里示范区建设进行了设计和规划,并于同年获批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海洋牧场。

  沧海变桑田,蓝图变实景。目前,海域内的人工鱼礁投放区形成以中国对虾为主,鱼、蟹、贝为辅的增殖放流新格局,特别是中国花鲈、黑鲷、金乌贼等土著资源得到有效恢复。2023年,海州湾中国对虾增殖放流回捕率为0.84%,投入产出比达到1:5.4,经济效益良好,并得到广大渔民首肯。

  又一个好消息是连云港市获批了第二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秦山岛东部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目前,也正依托上海海洋大学积极筹备新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申报工作。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张硕教授团队作为技术支撑方,负责参与实施计划的制定和礁体设计、礁区规划、礁体投放指导、投礁后的生态环境调查和鱼礁区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走好“政产学研”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阅读原文


记者解放日报 李蕾 徐瑞哲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